“天上一颗星,地上一座城。”
用这句话来形容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锦秋真是再合适不过了。
在天上,2015年5月8日,经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推荐、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申请,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,国际编号为210232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“张锦秋星”。由此,张锦秋获得一项国际性的、永久性的崇高荣誉。
在地上,扎根西部、情系西安50年的张锦秋,先后设计完成的陕西历史博物馆、“三唐工程”、陕西省图书馆、美术馆、群贤庄、大明宫丹凤门、长安塔、大唐芙蓉园等一系列卓越作品,已经和西安众多历史悠久的古老遗存一起,构成西安市的新地标。
“在西安,你想躲开张锦秋是不可能的,公共汽车跑上两站在犄角旮旯一拐弯就遇见张锦秋和她的作品。”著名文学评论家肖云儒说,“张锦秋设计的一个个古城新地标如春笋般破土而出,成为西安呈献给全世界的崭新名片。”
“我要根据不同城市的不同性格来设计不同的作品。苏州的小桥流水,就不能采用西安雄浑建筑,在西安设计苏州园林那种纤秀作品,人们就不会认为她适合西安。”这也正是张锦秋在设计陕西历史博物馆时遇到的问题,“到底要把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什么样子?任务书上只有一句话:博物馆建筑本身,应该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。”
为此,张锦秋设计了一组唐代风格的宫殿。“我做的方案着重思考象征问题。但并不是模拟一个具体的宫殿,而是把传统宫殿的要素和基本特征概括为:中轴对称、主从有序、中央殿堂、四隅崇楼。”其整体色彩则如此安排:白色砖墙面、汉白玉栏杆、瓦灰色花岗岩台阶、浅灰色飞檐斗拱、深灰色琉璃,从而有效破解了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对立的难题。
“大家认为我设计的建筑比较大气,这与西安周秦汉唐的千年古都,特别是汉唐文化有关。西安是古城,也是都城,并且是封建时代最辉煌、最强盛时期的都城。”因此,张锦秋认为,在传承修复城市风貌的过程中,“要根据不同城市、不同村镇的历史来决定不同的风貌,绝不能为了商业目的生搬硬套、赶时髦。对该保护的传统建筑要保护起来,但是,却不能只作为展览品,而是一定要用起来。”
如今,张锦秋设计的一批作品,不仅成为西安城市的新地标,为西安的城市特色定位作出卓越贡献,而且洋溢着浓烈的唐风汉韵,开创了中国建筑新唐风时代。
2010年10月20日,“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”评选委员会曾这样评价称:“扎根祖国西部半个世纪,张锦秋院士所完成的陕西历史博物馆、黄帝陵祭祀大殿、大唐芙蓉园、延安革命纪念馆等一系列传承民族精神、展示时代风貌、实现科技创新与艺术创作完美结合的卓越成果,达到了一个崭新的科学和艺术高峰,为弘扬中国建筑设计的主流价值观,建设建筑工程自主创新体系,树立了新时期的标杆。”
“我特别喜欢她,一个特纯洁的女孩子,然后又特用功。当然,后来机遇种种,走上大师之路。她教养非常好,学养更好,这是一个建筑师的基础。为什么张锦秋建筑有文采,看了以后很典雅,这就是深层次审美意识。”西安市规划委员会原副主任、既是同学又是丈夫的韩骥曾这样说。
“锦秋营造了西安古都,现代西安也营造了她,西安使她大气,西安使一个蜀地女子变成了大唐气象建筑师,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。像这样的人,一个人集中一辈子就在一个城市,在一座城市形成独特的风格,然后跟这个城市血肉粘连的不多。”肖云儒也如是认为。(来源:中国建设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