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新闻
湿地之城铺展新画卷——写在东营市荣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之际
2020-02-24 14:40  点击:2375
 近日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2019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名单,东营市位列其中,成为全国获得命名的8个城市之一。

 

金字招牌,奋斗成就。

从突出顶层设计,强化组织领导,制定创建方案,有力推进创建工作开展;到坚持高点定位,以规划引领提升城市建设品质、以湿地城市设计引领城市风貌;再到做好“湿地”“增绿”“净化”“精细”系列文章,积极打造生态东营、绿色东营、宜居东营、精致东营……

11.jpeg

清风湖公园

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,一步一个更高的台阶。自2017年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启动以来,我市坚持以创建工作为抓手,牢固树立“精明增长”“紧凑城市”理念,着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规范化、精细化、园艺化。一批批城市生态工程,一个个城市绿化项目,推动城市融入自然,引导市民融入绿色生活。天更蓝了,地更绿了,水更清了,鸟儿更多了,一幅“蓝绿交织、清新明亮,湿地在城中、城在湿地中”秀美画卷正徐徐铺展。

在“湿地”上做文章,打造生态东营

2019年11月20日,天鹅湖城市湿地工程项目开工仪式举行。作为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示范工程,该项目将集中打造集“蓄洪、生态、旅游、人文、景观”于一体的城市湿地风景区,不仅会成为湿地城市建设的靓丽名片,还会成为市民家门口的休闲乐园。

湿地是东营最大的特色。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,东营市湿地有5类14型,湿地总面积45.81万公顷,约占山东省的四分之一,全市湿地率41.58%……2018年,东营成为全球首批获得“国际湿地城市”称号城市之一。近年来,我市坚持以湿定城、依湿治城,加强湿地与城市互动,促进生态文明转型,加快打造充分彰显湿地特色的生态之城。

       既要金山银山,更要绿水青山。东营市始终把湿地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,坚持“世界眼光、国际标准、中国特色、高点定位”,全面加强湿地保护修复。把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和10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列入重点保护修复范围,建立了市域范围内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库,对城市周边绿地、湿地及水体湖泊等进行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,湿地城市特色风貌进一步彰显,城市品质明显提升。目前,全市湿地保护率51.36%。

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,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。通过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,我市累计恢复湿地面积35万亩,鸟类由265种增加到384种,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和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,荣膺“中国东方白鹳之乡”“中国黑嘴鸥之乡”称号;植物种类达到1106种,其中木本植物398种、列入珍稀濒危植物5种;昆虫调查鉴定512种,其中99种为山东省新纪录。根据山东农业大学监测情况,东营市城市综合物种指数平均值为0.64,建成区本地木本植物指数为0.91,均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要求。全市73株古树名木,保护率达到100%。着眼于进一步加强鸟类和湿地保护,扎实开展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遗产工作,目前申报工作正有序推进。

        一批批城建项目先后完工,效果彰显,进一步完善了城市湿地系统,改善了城市面貌。综合治理广利河及城市内水系,建设广利河、溢洪河、东营河、玉带河等城市水系21条,总长度240多公里,将明月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、清风湖公园、金湖银河公园等河流、湖泊、水库贯通一体,构建起了“九横十纵”的城市主干水系和环城水系。实施了东八路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,改造提升东八路两侧湿地20.36平方公里,打造湿地生态景观大道。实施了原东六路生活垃圾填埋场堆体改造项目,通过防渗处理、覆膜绿化等措施,形成了以山为特色、以休闲为主的城市公园。近年来,通过水系连通,将城区内的涝洼地、荒碱地涵养成生态湿地,配套改造提升周边环境,增加市民休闲游憩设施,建成了秋月湖公园、锦华公园、悦来湖、千岛湖等以水为主题的城市湿地公园,使湿地景观资源与城市活动空间有机结合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和休闲环境。

在“增绿”上下功夫,打造绿色东营

土地盐碱化程度高,土壤含盐量平均17‰以上,生态环境脆弱,植树增绿难度大……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,东营曾一度被看作是绿化的“禁区”。

11.jpeg

明月湖

从少绿到多绿,从“种活”到“种好”,昔日的“禁区”如今正成为绿色的家园。我市始终高度重视绿化建设,特别是近年来持续加大投入力度,坚持以规划为引领,以科技为先导,大力实施滨海盐碱地绿化攻坚,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2016年以来,累计投入园林绿化建设资金206亿元、维护管养资金4.7亿元。截至2018年年底,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.69%,绿化覆盖率达到40.77%,人均公园绿地22.94平方米。

华丽转身的背后,得益于盐碱地绿化一系列难题的攻坚突破。面对盐碱地绿化这一世界性难题,我市持续开展科技攻坚,探索出了从规划设计、树种选择到养护管理一整套成熟的绿化技术,滨海盐碱地草坪草引种建植管理技术研究等1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,30多项科研课题达到国内领先水平。突出治水改碱,将换土和理水相结合,根据植物生长规律,利用物理隔离、铺设排盐管等工程排水措施,强化咸水水平横控和底层竖控,并结合园林废弃物循环利用,实现了盐碱地高效生态改良绿化。强化生物改良,紧扣盐碱地植被自然生态演替规律,种植柽柳、盐角草、白刺及罗布麻等耐盐且具有一定景观效果的先锋植物,配合灌溉施肥等措施,实现原土改良。积极培育耐盐植物新品种,在推广节水、耐盐碱和适应性强的白蜡、旱柳、刺槐等乡土树种的基础上,选育并推广了“东柽一、二号”柽柳、“园蜡一、二号”白蜡、耐盐碱杨、金银花、沙柳等160多个耐盐优良品种,极大丰富了全市绿地生态系统和植物物种。

市民是城市的主人,也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成果的最大受益者。穿插于高楼大厦之间,流离于车水马龙之外,一个个鳞次栉比的街头游园让市民出门见绿、见园休闲,让中心城区更加鲜活生动。在创建工作中,我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城市绿化,通过规划建绿、拆违建绿、见缝插绿、拆墙透绿、立体绿化等多种途径,按照亲近市民、方便市民原则,建设小绿地、小公园、小广场、小休闲地,多建口袋公园,打造市民家门口的健身休闲区。目前,全市共建成各类公园游园197处,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3.72%,免费开放率100%,基本实现城市居民出行“300米见绿,500米见园”的目标。

11.jpeg

秋月湖

一个个公园游园犹如镶嵌在城市中的绿色“宝石”,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生态廊道就如串联起这些宝石的绿色“项链”,共同装点起美丽的城市生活。我市坚持“绿随路建、有路皆绿、绿美并重”原则,结合道路建设改造,加快道路景观改造和提升,先后实施了47条主干道路绿化工程,建成了黄河路马拉松大道、东一路、东二路、南二路、庐山路、海盛路、民丰大道等多条城市景观大道,营造出一路一特色、一街一景观、一季一变化的生态景观效果。做靓水系绿化,沿东八路、玉带河水系、东青高速公路、广利河两侧等高标准实施了7条连通各城区的生态景观廊道。积极推进城市林荫路建设,林荫路推广率达到89%,连续两年将“城市绿道”列入市委、市政府年度民生实事,沿城市居民区周边、城市水系、道路累计建成绿道484公里,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步行、自行车交通系统,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、健身、活动环境。

在“净化”上求突破,打造宜居东营

城镇建设水平,不仅关系居民生活质量,而且也是城市生命力所在。在创建工作过程中,我市始终注重防治各类“城市病”,在“净化”上求突破,不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,为百姓创造宜居幸福的生活空间。

11.jpeg

鸣翠湖

全力整治污染。自2013年以来,连续7年实施生态环境提升和水气土污染整治专项行动,大力提升人居环境质量。狠抓水污染防治,全面推行河长制、湖长制、湾长制,坚持用生态措施解决生态问题,启动实施了广利河、溢洪河、东营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“无内涝”城市建设,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切实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,全市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16座(中心城及河口区8座),污水处理能力达到96万吨/日,2018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7.31%。强化大气污染治理,完善大气自动监控系统,加强散烧劣质煤治理,所有燃煤电厂和10蒸吨/小时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,累计淘汰10蒸吨/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1890台。加强城市面源污染防治,严格落实“抑尘、控车”等综合措施,严禁露天焚烧垃圾、秸秆,持续开展加油站清理整顿和油品质量专项检查,认真做好建筑工地、混凝土拌合站、渣土运输等扬尘污染防治。

全力打造“最干净城市”。着力提高环卫作业机械化水平,全面推行“机械化作业为主,人工保洁为辅”的清扫保洁模式,目前全市配备各类环卫作业车辆510台,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7%,位居全省前列。实施“以克论净”深度保洁,城区精细化管理区域道路尘土量基本控制在2g/㎡以内,道路保洁质量明显提高。加强市政设施异味治理,中心城区基本淘汰地下垃圾池,垃圾全部实行密闭化运输,定期进行公厕、垃圾转运站、污水井、垃圾处理厂、污水处理厂异味检测,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,城区垃圾、污水异味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。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,生活垃圾全部实行焚烧处理,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常年保持100%。制定出台了《东营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》,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全部纳入管理名录,实现了建筑垃圾运输集中统一管理。积极构建餐厨垃圾收运体系,市餐厨垃圾处理项目于2016年建成投用,全市餐厨废弃物产生单位签订协议1521家,收运处理达120吨/天。

全力推进建筑节能。按照绿色、低碳、宜居理念,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和建筑节能改造,全面实行建筑节能标识管理,新建工程全面执行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星级标准设计和施工,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减少能源消耗、改善使用功能、提升舒适度。2016年至2018年,建成区内新建绿色建筑面积900万平方米,绿色建筑比例达到95.3%。结合旧城升级改造和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,扎实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,累计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48万平方米,其中居住建筑317万平方米。截至2018年年底,全市节能建筑占总建筑面积比例达到66.7%。积极推广绿色建材使用和装配式建筑,制定出台了《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》,目前已有46.26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项目设计建设,新建建筑中的装配式建筑比例在15%以上。

在“精细”上见实效,打造精致东营

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。只有通过绣花般的细心、耐心、巧心,才能不断提高精细化水平,“秀”出城市的高品质。

东营市坚持以“绣花”精神实施城市管理,以城市管理现代化为指向,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和精细化管理,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,全力打造“精致城市”,努力让市民生活更方便、更舒心、更美好。

        新技术让城市更“智慧”。借助应用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物联网、区块链等新技术,我市于2014年建设了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,建立起了无线数据采集、监督中心受理、协同工作、综合评价等9大标准子系统,把城市管理问题细化为13大类、125小类、22万个小项,逐条逐项明确责任单位、管理标准、处置流程和办理时限,极大提高了城市管理效能。2018年3月底,在原有数字城管系统的基础上,我市启动实施了智慧城管建设,该系统覆盖城乡环卫、园林绿化、城市防汛等十个城市管理领域。目前,市级综合监管平台和智慧园林、智慧环卫、智慧防汛3个专业子系统已建成运行。其中,智慧园林系统,建设了园林苗木电子系统档案,园林养护人员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养护信息实施精准管养,市民可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苗木科普信息;水肥数据采集分析系统,可用于水肥智能监测和数据分析;园林作业行动监管系统,可实现对园林作业自动化考核,实现节水灌溉、精确灌溉和科学管理、低碳养护。

精细管理让城市更有“温度”。对标江浙先进地区建设管理标准,我市于2016年年底启动了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。2018年,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实施了城市精细化管理十大专项行动,计划用3年时间,对商业街区容貌整治、油烟污染等10个方面的城市管理难题进行集中整治。目前,街区容貌综合整治成效显著,店外经营、流动摊点同比下降70%,全市立柱广告、占绿落地广告全部拆除。建立完善精细化管理工作体系,各区全部实行网格化管理,城乡环卫市场化机制全面建立,在防违控违、市场管控、广告检测、道路检测、“以克论净”等方面全面实施专业化检测考核,在全市范围内定期通报检测结果,有力推动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。

拆违拆临让城市更有“颜值”。着眼于建立防违控违长效机制,从2015年9月开始,东营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拆违治乱专项行动,全面整治各类违法建设。在全面彻底查处已发生违法建设行为的基础上,加强源头管控,严格落实违法建设巡查监控工作责任制,始终保持违法建设治理高压态势,对新增违法建设,发现一起查处一起。同时,主动拓展违法建设整治范围,将公路铁路沿线和乡镇违法建设纳入拆违治乱治理范围,彻底拆除违法建筑,同步实施清脏治乱,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治理违法建设526.31万平方米,主次干道两侧、公路铁路沿线、城乡接合部、住宅小区等部位乱搭乱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。

凡是过往,皆为序章。以荣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新的起点,紧紧围绕新时代东营发展的目标定位,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,东营城市建设管理再出发、从头越!

(记者 葛铸聪 通讯员 任明明 王昊)